日本:公共建筑群须建雨水下渗设施
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,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,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。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,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,雨季用来蓄洪,平时用作运动场。1992年,日本颁布“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”,正式将雨水渗沟、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,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。
澳大利亚:人行道铺装透水砖
澳大利亚在很多新开发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、人行道铺的都是透水砖,并在地下修建蓄水管网。雨水收集后,先在第一级人工池里过滤、沉淀;再在第二级池子里进行化学处理,除去污染物;最后在第三个种有类似芦苇的植物并养鱼的池塘里进行生物处理,让池塘中的动植物吃掉一些有机物。经过这三道工序后,雨水就被送到工厂作为工业用水利用。
德国:放跑雨水要收费
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、处理、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。其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三种: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,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、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。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。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。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。小区沿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,表面植有草皮,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。
德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。新建的工业、商业和居民小区,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,若无雨水利用措施,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。
丹麦:居民用水22%靠天降
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,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,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。使用时,经进水口的浮筒式过滤器过滤后,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。每年从居民屋顶收集的雨水达645万立方米,相当于居民总用水量的22%。